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架空 重生之玩转西游

第55章 议事 下

  接着房玄龄语气一转道:“但和亲一事并非只因为示弱和屈辱,我大唐身为天朝上国,理应给周边的小国传播我中原的文化,教会他们农耕、冶炼,让他们对我大唐产生感恩之心。”

  房玄龄的话让在场的众人都认同的点点头,就连李世民也陷入了思考,陈曦却大声反对道:“魏国公这话,臣不认同,非我族类其心必异,蛮子们狼子野心,就像养不熟的狼崽子一样,永远别奢望他们会对我朝感恩戴德。我再给诸位臣公说一个周朝的故事吧,周朝建国几十年后,吐蕃高原上同样兴起了一股游牧民族,他们和吐蕃人一样,擅长高原作战,时常下山掠夺周朝的百姓和财物,而周朝想要出兵惩戒他们,士兵却因为高原反应不是他们的对手,于是当时的朝廷想出和亲,结两国之好,意图教会他们耕种、冶铁,教化他们,让他们富庶,这样他们就不会想着要侵犯周朝的土地了。”

  陈曦说到这里,臣公们点着头,这个方法确实可行,换作是他们也同样会这么做,游牧民族的本质就是不事生产、不懂屯粮,一到寒冬,除了来掠夺富庶的中原外,只能饿死。

  但如果教会他们耕种,改变他们只会掠夺的思维,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。

  文臣们窃窃私语,武将们却陷入了沉思。

  陈曦也不管他们,继续说道:“想法是好的,但诸位别忘了,他们不是汉人,掠夺的思想是刻进他们骨子里的,辛辛苦苦种地,哪有抢劫来得快?然而周朝却一厢情愿,于是当时的和亲公主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高原、随行带着牛羊无数,大量的学子、郎中、农夫、铁匠、工匠,各种种子、各类书籍更是不计其数。当时也确实如朝臣们想的那样,周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,两百年间,凡新赞普即位,必请周天子册命。”

  一听两百年的和平,臣公们的议论声更大了,一个女人换回两百年的和平,这还不划算吗?

  两百年间,如果两国频繁战争,那会死多少人?

  公主嫁过去受苦,那士兵的命就不是命吗?

  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吗?

  “但是!”听着臣公们的讨论,陈曦话锋一转,大声的说道:“沉浸在和平中的周朝根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在养虎为患,高原上的人学会了种地,粮食不再拮据,大量牧民上马就变成了骑兵,他们从铁匠那学会了冶铁,可以为自己打造更加精良的兵器。诸位,试想一下,把这种情况代入我大唐,当吐蕃有了足够的军粮,有了精良的武器,他们可以下山跟我们的士兵一较高下,而我们进入吐蕃却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,到时候我大唐该如何呢?”

  陈曦这话一说,书房里瞬间安静了下来,臣公们个个脸色大变,很显然,后果不用陈曦说,他们就已经想到了。

  这时李靖站出来问道:“校书郎,你说我们的士兵打不过吐蕃,是因为我们有高原反应?高原反应是什么?你可有解决的办法?”

  陈曦说道:“高原上空气稀薄,我们人是要呼吸的,当呼吸不到大量的空气就会没有力气,会头晕,这就是高原反应。而高原上的人却习惯了这样稀薄的空气,所以对他们没什么影响,解决办法倒是很简单,把士兵派入高原训练,仅需月余就能适应。反正现在吐蕃不成气候,人口也不多,我们的士兵去了,他们也拿我们没办法。”

  臣公们面面相觑,兵部尚书侯君集很有眼力地说道:“陛下,臣不日就会递上奏折,安排三军入高原训练事宜。”

  李世民点点头,扫了一眼各个大臣后说道:“诸位爱卿,关于和亲一事,谁还有异议?”

  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,人精们听李世民这个语气就知道他已经作出决定了,自然不会在自讨没趣。

 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道:“那这事就这么定了,为了防止后人违背,朕也要立下祖训,我大唐从此以后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、不纳贡,后人如有违背,是为不孝,必遭天下唾弃。”

  至于天子守国门、君王死社稷这话李世民没有说,可见他还是有私心的。臣公们也不提,纷纷作揖道:“陛下英明。”

  唐朝以礼治国,要是被人说不孝,那可是天大的污点,而皇帝不孝那更是要被写入史书里遗臭万年的,李世民这话一出估计没几个皇帝敢违背他的话的。

  陈曦倒是觉得仅靠道德来约束后人,完全没什么约束力,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昏君奸臣还会少吗?

  只要有钱、只要享受到了,谁又会真正在乎道德呢?

  连杀头的罪都敢犯,何况只是道德?

  在这神话世界,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后面的皇帝宣誓,亦或者某个皇帝违背了李世民的祖训,群臣可以罢免这个皇帝,另选明主,但这话陈曦可不敢说,这可不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,说这种话可是大逆不道的,再说就算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,议会也没有权利罢免皇室。

  目前只能说加强教育了,这种事还是从李治开始吧,陈曦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李世民,因为他强势,脾气又大,伴君如伴虎。

  但李治现在什么都不是,陈曦跟他关系又好,说话时完全没有任何顾忌,年纪也不大,想要让李治接受他的思想,还是很简单的。

  和亲一事说完,李世民不出臣公们的意料,提出了发兵突厥的事,武将们一个个摩拳擦掌,长孙无忌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:“现在国家正息兵休战,等他们侵犯边境,才能讨伐。突厥已被削弱,定然不会犯境。若深入突厥腹地,我还没有看到必胜的把握。我认为暂且按兵不动,保持信义,更为合适。”

  房玄龄也说道:“西突厥距离我大唐太过遥远,深入腹地,粮草如何解决?且突厥地广人稀,就算灭了王帐,我们也灭不了所有突厥人,平白造成灭国之仇,剩余的突厥人必会报复,无休止地侵犯我朝边疆,依臣看,西突厥早已不复当年,不成气候,我们大可从长计议。”

  之后又有几个文臣站出来反对,一时间李世民也陷入了纠结。

  陈曦心中吐槽李世民说好听点是善于纳谏,说难听点就是耳根子软。

  他赶紧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臣想着为什么不占领草原呢?草原上土地肥沃,除了粮食外,还可以种植很多经济作物,比如棉麻、油料、香料、水果。草原地广人稀,只要有百姓愿意北迁,朝廷完全可以分给他们大量的土地,再给他们提供种子和吃食,我们完全可以在草原上种出无数的东西。而且草原上矿产丰富,臣就知道,骨利干(蒙古)地区黄金储量超过七百万斤,煤矿超过六百万亿斤,黄金不用多说,煤矿对我朝亦相当的重要,如果我们能大量开采,让百姓人人都用的起,那么寒冬时将不会再有人冻死,同时煤也可以用来炼制钢材。”

  李世民眼睛一亮道:“此话当真?”

  陈曦作揖道:“臣不敢欺骗陛下,金矿开采可能有些难度,但煤矿绝大多数都是露天的,稍稍一挖便能开采。臣建议设立突厥道(唐初,天下共分为11道,可以看作是省),到时候陛只需派出一位信得过的节度使去治理,前两年可能还需要中原地区贴补,几年后绝对可以给我朝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。”

  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有富裕,现在人没有不知道的,黄金煤矿的都是小事,稀土、石油才是重中之重,不过这些对于唐朝来说太遥远了,陈曦也没有励志让大唐进入工业革命的想法,也就没有说这些东西。

  而是想着只要把地占领了,让北方成为“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”,且有大量汉人长期居住,等这个世界进入现代社会,北方这些地区自然就是中国的了。

  之后自然就不用陈曦再说什么了,就算煤矿给大唐带来的好处,臣公们一时间想象不到,但700万斤的黄金,足以让任何人心动了。

  而且此时虽为唐初,但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出现,部分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成为流民,影响治安不说,还影响到了府兵的招募,这可是伤及国本的事。

  如果有大量农民愿意进入突厥地区耕种,起码目前可以把这些问题压制下去。

  如此一来,便没有人再提出反对发兵突厥了,接下来自然是要商议具体该如何出征、如何募集粮草、招募府兵、如何进攻、各种人员的任命等等。

  这些就不是陈曦可以参与的了,他和李治、程处弼三位少年只是一言不发地听着。

  陈曦悄悄告诉李治让他多听多看,李治虽然不解,但还是听从了他的话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